坚信爱会赢 —记抗“疫”前线南京市第一医院ICU护士风采

 

 

坚信爱会赢

 

—记抗“疫”前线南京市第一医院ICU护士风采

 

南京市第一医院派出驰援武汉一线的56名医护人员中有8位重症医学科护士,其中4名江苏省级专科护士。他们是:陈久栋(第一批),阚小华、吕红、张国新、唐燕、张娟、张艳、朱乐、赵益槽(第二批)。他们将重症医学的各种专科护理技术带到了抗疫战场的一线,充当着抗疫战场的特种部队。

陈久栋是医院第一批前往武汉支援的ICU护士,现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ICU,每天面对的全部都是重症新冠患者,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CRRTECMO等心肺肾替代治疗技术很常见,有时白班能忙到深夜才能下班。久栋在一线的照片非常少,因为他天天忙得水都想不起来喝,更没什么时间拍照片!下面两张照片也是我们联系他,想了解他的工作状态,久栋临时找人拍了两张。希望久栋护理好病人的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

 

上图是陈久栋在护理一位女性患者,病毒性肺炎,重度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目前处于无尿状态,白天行CRRT治疗,夜间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阚小华2008年刚毕业就参加了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作为共产党员,这次武汉疫情支援工作,她也是第一时间上交了请战书。她说,虽然她有一个聪明的儿子和可爱的女儿,但是国难当头,党员必须冲在最前。临行当天,从单位匆匆赶回家,来不及与儿女好好道别,让丈夫抱着刚满1岁的女儿在窗口远远地看了一眼,牵挂和不舍无法言语。

在前线,她对同事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照顾有佳,作为小组组长,她制定了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的流程初稿,再与大家共同讨论修改定稿。每天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岗,熟悉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22日凌晨零点,阚小华和队员们一起接诊了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后阚小华迅速完成固定,因患者需要使用镇静镇痛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必须穿刺较粗的血管以开放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可以顺利进入病人体内。在视线受阻,呼吸不畅的情况下,阚小华熟练的为该患者进行颈外静脉穿刺,顺利为患者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便于患者药物治疗,一阵操作忙下来后,阚小华才感觉到防护服下全是汗水,洗手衣都黏在身上。时间就是生命!该患者在经历及时抢救处理后,生命体征逐步平稳,氧合状态改善,暂时稳定下来!

https://ss2.meipian.me/users/73507574/e31849a7c43f1211893d6de76a90551e.jpg-mobile

阚小华在给患者穿刺颈外静脉

经历这一系列抢救治疗工作后,防护服下被汗水浸湿的洗手衣能拧出水来,脱下防护服都冻得直哆嗦,但是内心却是火热的,看到病人能够转危为安一切都是值得的!

 

吕红,南京市第一医院ICU 2室护理大组长。她在家是一位持家负责的好妈妈,每天在ICU下班回家已经身心疲惫,但还是会检查女儿的学习情况,休息时她会陪女儿看书,辅导女儿的作业,有时间时,也会带着女儿游览山川,领略祖国风景的美好。她女儿对妈妈这次援助武汉表示支持的同时又有些担心,担心妈妈身体。吕红答应女儿,每天都会跟她打视频电话,让她放心,她女儿也答应妈妈会在家好好学习,用功读书。

吕红此次前往武汉,担任着“生活指导员“一职,出发当天,她不怕负重,额外携带两大箱公共用品,队员们有任何生活上的不足,都可以联系她补给。在抗疫工作中,也起着带头作用,凡事冲在最前,她这样无畏的精神,一定能战胜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往往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支持,而当常规机械通气策略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体位通气策略可作为补救手段进行尝试,典型代表就是俯卧位通气。吕红作为危重症专科护士将我科俯卧位通气翻身策略带到了武汉,223日,当吕红同志喊起“123”的口号,由5名医护构成的翻身小组顺利的将患者有仰卧位翻成俯卧位,旁观的医护直呼真棒,方便,快捷,高效,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准备,仅仅数秒的实际翻身过程就可以完成对一名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俯卧位翻身。

 

张国新1987年出生,2010年毕业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ICU工作至今,江苏省危重症专科护士,2019年被评为“南京好人”和“南京十佳护士”称号。爱人黄雅丽系我院心胸外科护士,他们有着两个可爱乖巧的儿子,对于此次援助武汉,黄雅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她说:你去为大家工作,我会守好我们的小家,我跟儿子们等你平安回来!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异常重要,其中有创压力监测是血液流动力学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然而,受院方有创监测设备数量的限制,医疗队所在的重症病房未能分配到有创压力监测设备,222日凌晨入院的这例危重型新冠患者,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存在右心增大,容量负荷重,如何有效的评估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效果,成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又一个问题。此时,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施乾坤副主任医师和张国新商量,采用传统的水柱法测压进行中心静脉压力的持续监测,该方法在医院重症医学科30年前建科初期曾被使用,重症人代代传承,30年后的今天,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又用上了,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后方得知大家的难处后,迅速支援,解决了没有有创监测的困境,设备次日抵达,为病危患者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实现精准血流动力学治疗。

 

 

张娟,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2015年毕业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ICU工作至今,对心胸外科,普外科术后以及内科危重患者的监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参与临床危重病人抢救并能熟练掌握科室先进医疗仪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工作之余,张娟也坚持自己的爱好,坚持每周练瑜伽、跳舞、健身,相信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繁重的ICU工作。对党组织向往已久的她也在出征武汉的第三天,就递交了她的入党申请书!

 

微信图片_20200226202248朱乐,重症医学科护师,也是一位年轻妈妈。孩子对她还有很大的依赖,但是作为共产党员,此次武汉支援她还是积极报名,希望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她和张娟在武汉前线也成了彼此的工作搭档,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最近她们都在轮流护理一例新冠重症ARDS患者,每天白天大家一起协助病人取俯卧位,晚上交班时再一起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患者俯卧位期间护士注意力一刻不能松懈,查看管道是否在位,患者气管插管有无打折,口腔气道有无分泌物,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皮肤有无受压……

微信图片_20200226202231她们组上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出院之前这位患者一定要与张娟、朱乐合影留念,感谢这段时间,她们俩就像自己的两个女儿,给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226日,是朱乐的生日,对她来说一定是个特别的生日,虽然没有家人在旁,但是有很多同行与你并肩战斗,还有千万万万人在家乡牵挂着你。前线其他ICU同事得知后,决定一起为她庆祝,今晚,他们摘下口罩,他们露出“久违”的笑容,对小寿星来说,没有家人,却丝毫不缺家人般的温暖。

 

微信图片_20200226202957

 

张艳201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进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工作,10年来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说来也算是ICU的一名老司机了,除了拥有扎实的内、外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监护经验外,对于ICU的重点医疗设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CRRTECMO预冲技术)的使用也是了然于胸。在抗疫前线张艳是一个护理小组的组长,她主动承担了小组所有采血操作。护目镜使得视线模糊不清,再加上三层手套,采血操作非常困难。有的病人血管条件差,根本判断不出血管的走向,为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隐患,张艳就用到了ICU的技术——动脉采血,由于经验丰富,所有她动脉采血的患者,没有一例喊疼的,同时也得到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赞许。

 

 

唐燕200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中共党员,毕业后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工作。她当班时,有一例新冠重症患者,肺部病变严重,呼吸功能受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效果不佳,氧合指数仍小于100mmHg,医生们讨论认为患者具备俯卧位通气指征,但是当班组长没有俯卧位通气的临床经验。唐燕作为资深ICU护士,对俯卧位通气的实施很熟悉,于是帮助组长以及同济医院的护士共同完成患者的俯卧位通气,在此期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导管意外滑脱。

这几天,唐燕全程护理这位重症患者,由于休息不足,导致结膜充血,好在身边同事积极帮忙,给予各种护理和生活上的指导,今天早上充血已经渐渐消散。 

 

赵益槽,这是一名阳光帅气的95后小男生,2016年毕业后在南京市第一医院ICU工作至今,“不要停止奔跑,不要频频回头”这是赵益槽的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因为酷爱长跑,平时除了上班就是跑步的他微信昵称是“腿子”,而今他已参加过20余场马拉松,关于支援武汉,他说:来的时候就没多想什么,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疫情结束会继续报名参加武汉马拉松。到武汉已有半个多月,每天的他忙碌而又充实。因为平时就是照顾危重症的病人,所以很快适应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对他而言,只是换了个工作环境。

 

224日,他值的是12:00—16:00的班。作为ICU出身的护士,虽然年资不高,但成了组内的专科担当。密闭式气道管理、麻醉镇静、CVP、肠内营养、糖果大法的俯卧位通气……这天下午,赵益槽值班特别忙碌。正压通气面罩光戴着不动还好,因为病人要定时翻身,尤其是做俯卧位通气要4-6个人一同协作完成,比较耗体力,因此也会更容易缺氧,为了节省防护防护用品,同时方便病房内有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处理,他忍着没去更换,就靠在病房门口的墙边缓解头痛。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重症医学人更是责无旁贷!重症医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灾难、瘟疫、战争密不可分。在历次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危重症专科的护士都冲在第一线,从死神手中抢救患者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重症医学的专业使命,再一次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和暴发中救治的主力军。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9名护理人员在武汉抗疫战场上发挥着各自的光芒,相信他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吹响胜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