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动态 » 行业新闻 |
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单位抗疫事迹报道三十四 |
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单位抗疫事迹
坚信爱会赢
——记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系列报道三十四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医护人员逆行渡厄,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精湛的护理技能为武器来应对疫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救死扶伤”的钢铁长城。
最美是你---疫情防控“逆行者” ——记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感控科科长宋瑾 宋瑾,是江苏省人民医院驰援武汉一线队伍中经验最丰富,年资最高的护理与感控专家。 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资深的护理感控专家,她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直奋战在医院的工作岗位上。驰援武汉时,她97岁的婆婆还骨折在床;年老的爸妈住院治疗的安排还没有落实…… 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总护士长,带领150名护士,与医生共同负责整建制接管武汉第一医院一个重症监护室。到达武汉不到24小时,就接到紧急收治病人的艰巨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环境不熟悉,物资尚没整理的情况下,她紧急召开护士长会议,创建应急组织架构,共同讨论首批入舱人员,并有序进行穿脱防护衣培训,在1小时内将61张床位全部收满,真正做到了落地就接管、应收尽收、一切为病人着想的要求。 此次江苏省人民医院接管的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宋瑾总护士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制订新冠肺炎患者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技术操作,强化感控意识,及时收集问题,及时改进。为了更好的体现疫情护理的动态连续性,方便一线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和记录,宋瑾总护士长将原来较为繁琐的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进行整合,形成能够结合病区特点的简明扼要、清晰动态的《感染五病区第五区特护护理记录单》。她说,我们要将省人医的优质护理模式,落实到病人的治疗护理中去,减少患者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的职责。 在接收病人的第二天,她带头进舱,她说,“了解现场、现物、现实才有发言权”。她开始护理查房,查看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从病员的“五洁”落实到气道管理,从危重患者的皮肤护理到各项治疗措施的准确及时性进行一一督察,看到一线人员忙不过来,她就自己给病人喂水,翻身,更换管道……她积极听取并采纳一线同志的意见和反馈,带领护理团队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梳理工作程序,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把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环节。 她带领护士长设计了入舱人员问卷调查,收集入舱人员生理、心理各种问题,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她时刻牵挂着208位团队成员的安全及自我防护。夜班护士入舱后出现呕吐,她来不及穿上衣服,冒着风雨,与护士长立即前去接应;气温发生变化她每次都会问寒问暖;看到入舱人员吃不下饭,她立即与营养科联系给予科学的食谱。她说:“我既是管理者,又是大家长。既要配合团队队长们带领150名护士能圆满完成援鄂临床护理工作,又要保证把队员一个不少健健康康地带回家去”。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一次奋不顾身的最美逆行!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智慧 ——记南京鼓楼医院的抗疫战士们 陌生的病情,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医院,陌生的环境……南京鼓楼医院120名护理人员在护理部陈雁主任的带领下,于2020年2月15日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9楼22病区及23病区,这是南京鼓楼医院第三批援鄂医护团队。顺利交接后,护理团队立即投入到战斗中!短短一周,鼓医护理模式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房稳稳落地,既保障了患者的专业护理,又体现了鼓医的人文关怀,为打赢湖北武汉保卫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进一步完善临床护理,提升护理品质,护理管理团队排查摸底,建章立制,并认真梳理解决在临床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制定护理台账,保障护理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第二,医护合作,高效沟通病情,通过云端会议“查房”,护理组长参与“医疗病历讨论”,学习新冠肺炎医学知识,进一步掌握患者病情,以便带头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第三,明确工作交接,责任到人,通过护理组长交接单,全面覆盖病区患者病情,重点交接危重患者。通过管床护士交接单,点对点交接,动态记录病情,使得治疗与护理有序有方,有力有效;第四,注重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穿上防护服难以识别医护人员身份,陈雁主任想出妙招:医生佩戴黄色腕带,护理组长佩戴红色腕带,这两种颜色,在蓝色的隔离衣格外亮眼。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鼓医护理人总是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中,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护理。 郑侠护理一位91岁的老红军,据说去年70周年庆的时候,老人还曾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观礼。这样一位英雄,此时瘦骨嶙峋的蜷缩在床上,兜着尿不湿,双鼻式加面罩式吸氧下,氧饱和度也只能维持在85%左右。由于插着胃管,双鼻式吸氧管的末端在狭小的鼻腔中被挤压扁扁,他很不舒服,不停的用手扯掉面罩。老人没有枕头,枕着自己的衣服。灰色的毛衣卷在身后,背部勒出一条条压痕,由于消瘦,骶尾部薄薄的皮肤已经泛红了。凌晨两点,老人还没有睡,睁着眼睛望着郑侠。郑侠知道,他此刻肯定很不舒服!她把毛衣给他捋捋平,和同事们一起,齐心协力帮助老人轻轻的翻身拍背,更换已经潮湿的尿不湿,同时又请示了医生,把双鼻式吸氧管拿掉,调大面罩吸氧的氧流量,用纱布垫在面罩的挂耳绳下面,防止耳部皮肤的压伤;还找来了两个枕头,一个枕在老人头下,一个用来悬空脚踝,防止脚部皮肤的压伤,又找来溃疡贴贴在老人骶尾部泛红的皮肤上。老人闭上眼睛休息了。半个小时后,血氧饱和度在92%,郑侠很满足,因为她的工作能让老人舒舒服服的睡上几个小时。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智慧。这,就是南京鼓楼医院护理团队。
抗疫战场上的特种兵 ——记南京市第一医院的抗疫战士们 庚子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本是团团圆圆的日子,可为了援助武汉与新冠病毒作斗争,南京市第一医院响应上级号召,迅速集结,56名医护人员中有8位重症医学科护士,其中4名江苏省级专科护士。他们冲在第一线,从死神手中抢救患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月22日凌晨零点,阚小华和队员们一起接诊了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后阚小华迅速完成固定,因患者需要使用镇静镇痛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必须穿刺较粗的血管以开放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可以顺利进入病人体内。在视线受阻,呼吸不畅的情况下,阚小华熟练的为该患者进行颈外静脉穿刺,顺利为患者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便于患者药物治疗,一阵操作忙下来后,阚小华才感觉到防护服下全是汗水,洗手衣都黏在身上。时间就是生命!该患者在经历及时抢救处理后,生命体征逐步平稳,氧合状态改善,暂时稳定下来!经历这一系列抢救治疗工作后,防护服下被汗水浸湿的洗手衣能拧出水来,脱下防护服都冻得直哆嗦,但是她内心却是火热的,看到病人能够转危为安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往往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支持,而当常规机械通气策略效果不理想的时候,体位通气策略可作为补救手段进行尝试,典型代表就是俯卧位通气。吕红作为危重症专科护士将科室俯卧位通气翻身策略带到了武汉,2月23日,当吕红同志喊起“1,2,3”的口号,由5名医护构成的翻身小组顺利的将患者有仰卧位翻成俯卧位,旁观的医护直呼“真棒”,方便,快捷,高效,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准备,仅仅数秒的实际翻身过程就可以完成对一名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俯卧位翻身。 张艳是一个护理小组的组长,她主动承担了小组所有采血操作。护目镜使得视线模糊不清,再加上三层手套,采血操作非常困难。有的病人血管条件差,根本判断不出血管的走向,为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隐患,张艳就用到了ICU的技术——动脉采血,由于经验丰富,所有她动脉采血的患者,没有一例喊疼的,同时也得到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赞许。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异常重要,其中有创压力监测是血液流动力学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然而,受院方有创监测设备数量的限制,医疗队所在的重症病房未能分配到有创压力监测设备,2月22日凌晨入院了一例危重型新冠患者,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存在右心增大,容量负荷重,如何有效的评估血流动力学治疗的效果,成为摆在医疗队面前的又一个问题。此时,主任和护士张国新商量,采用传统的水柱法测压进行中心静脉压力的持续监测,该方法在医院重症医学科30年前建科初期曾被使用,重症人代代传承,30年后的今天,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又用上了,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后方得知大家工作的难处后,迅速支援,解决了没有有创监测的困境,设备次日抵达,为病危患者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实现精准血流动力学治疗。 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9名护理人员在武汉抗疫战场上发挥着各自的光芒,将重症医学的各种专科护理技术带到了抗疫战场的一线,成为抗疫战场上的特种兵。
党旗飘扬,抗“疫”无悔 ——中大医院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板寸天团”的约定 “板寸天团”由四名90后的小伙子组成,作为男护士,当驰援武汉的战斗号角吹响的那一刻,他们没有半点犹豫。 2020年2月2日,邓猛、顾德玉、高伟、郑智宙四位护师和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的两位医生组成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第七批抗疫勇士正式出征!为了抗疫一线方便救治减少感染机率,临行前他们将帅气的发型剃成了板寸。 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是他们抗疫的战场,4 人各自独立担任护理小组组长。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他们共同的约定。邓猛是江苏省级重症专科护士,已有十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作为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副组长,他的工作要“点面结合”。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病房,这个多年的工作习惯他一直保持着。穿上重重隔离防护装备进到隔离病房,一个接着一个病人的查房,向值班护士仔细询问患者夜间状况,细致地做好病情护理评估,根据查房医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指导护理组员落实,再逐一巡查反馈。除了临床护理的指导和管理,他还要兼顾物资保障、与当地医务人员统筹协调等事宜,每天能在0点前休息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郑智宙是“板寸天团”中年龄最小的,出征时他的女儿仅仅两个多月大,妻子也还处在哺乳期。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一工作就是八小时,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输液、监护、管路维护、病情观察、安慰病人,事无巨细;没有人做病区环境保洁,他主动揽下病区消杀的工作,背着重重消杀桶的他走遍病区的每个角落,仔细喷洒,为病人为战友撑起一片安全的天地,一天工作结束汗水早已湿透全身。 顾德玉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他敏锐的观察到重症病房因为与外界的隔离,病人很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变化,老年病人也缺乏生活娱乐方式,细心的他利用下班时间一字一句地编写文稿,利用病房里的广播在固定时间为病人诵读新闻报道,用学到的本地方言说出对他们的安慰、鼓励与牵挂,有时还组织同事们和病人一起唱江苏名曲《茉莉花》。温暖真诚的声音,像雨露滋润着病人干涸已久的心田,像暖流激起病人们重生的希望! 别人都说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每每说起,高伟总是淡淡一笑:“没有英雄主义,我是一名护士,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责任!既然选择来了,我就要义无反顾,这是我的使命! 转眼,“板寸天团”在武汉已经奋战一个月了,中共江苏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里那面鲜艳的党旗一直飘扬于他们心中,时刻引领着他们无畏疫情,全力以赴,迎接抗疫胜利的幸福时刻!
防护服上的漫画 针尖上的舞者 ——记南京市儿童医院的抗疫战士们 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小,不能独自住在病房隔离区。他们对一切还懵懵懂懂,在病房里看到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像外星人一样的医生,往往会心生恐惧情绪。战斗在黄石市妇幼保健院隔离病房的南京儿童医院护士张少华和马良超想到一个好办法,在防护服上画漫画。 可爱的青蛙、小猪佩奇,海绵宝宝,还有黑猫警长、小恐龙、皮卡丘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再加上旁边鼓励的文字,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他们并不擅长绘画,是自己从网上找的一些素材,依葫芦画瓢、参照着描绘的。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案冲淡了疫情给带给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减少他们对防护服的畏惧心理,让他们更加愉悦地接受医护叔叔阿姨们的治疗。护士长张少华还记得第一天进隔离病房工作时,一个很小的孩子,看见他的样子,被吓哭了。第二次,当他穿着画着卡通图案的防护服进病房时,孩子没有哭,而是睁大眼睛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喜。 原本给小孩子扎针就不太容易,因为穿全套防护服,戴上三层手套,护目镜也常常蒙上一层雾气,就更加大了穿刺的难度。儿医团队充分发挥了在静脉穿刺上的技术优势,顺利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一次马良超给一个 3 个月的婴儿扎针,小孩子蛮胖的,血管不好找。他站着也不方便,蹲着也不稳,最后只能跪在地上给孩子扎上了针。 在这场战疫中,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敬业和精业给出了一份掷地有声的答案,也给了当地患者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护士长眼里的拼命三郎们 ——记江苏省中医院的抗疫战士们 在江苏省中医院对口支援的黄石中医医院病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主要以重症和危重症为主,治疗和护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护士长史志雪眼里队员们个个都是“拼命三郎”。 队员郭晓伟和余乐抵达黄石后,被安排在黄石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 一天,他们刚交班就碰到了一位心跳骤停的患者,在调整患者酸碱平衡、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和医生轮番为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身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佩戴严实的口罩,连走路都有困难,还要将每个按压动作做到位,并非易事。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她俩这才发现自己手臂酸痛不已,浑身湿透。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还没来得及休息,病区又转来了一名需要抢救的危重症患者。身为病区护理小组组长,郭晓伟没有丝毫犹豫,和余乐又投入了新一轮与死神的搏斗。当时患者气喘得很厉害,大汗淋漓,血氧掉到了40%。鉴于患者的严峻状况,需要立即气管插管。”由于患者气道完全开放,在操作时飞沫容易喷溅,气管插管在所有操作中风险最大,然而容不得迟疑,救命要紧。医护人员一边不停地挤压呼吸球囊辅助通气,一边安抚患者,缓解他焦虑的情绪,等血氧恢复正常立即气管插管。余乐负责准备插管所需的物品和设备,郭晓伟则在一旁协助医生开放气道、插管和吸痰,不到15分钟,患者缺氧的症状就得到明显缓解。从晚上7点上班,到凌晨12点下班,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两人早已疲惫不堪。 由于身体素质好,经验比较丰富,男护士王任重作为ICU病区护理小组的组长之一,承担着众多职责。为了尽可能提高消杀的工作效率,王任重硬是将40多斤重的消毒喷雾器背在身上。虽然身着厚重的防护服,但他毫无怨言,每天细致地对所有仪器设备、患者床、门窗、地面等进行消杀,不放过每一个角落。他任劳任怨、耐心细致的工作也受到了患者的点赞肯定。 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家属无法探望和照料新冠肺炎患者。护士们除了日常治疗护理外,还要兼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工作压力着实不小。在队员徐婷婷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患者病情都较重,每个指标的变化都关系患者的安危,需要密切关注。 2月20日,徐婷婷当班为患者挂水时,发现其血氧饱和度只有88%,而交班时脉氧在90%以上。眼看监护仪上指数在不断下降,患者逐渐出现气急、气喘等症状,情况危急,她立即联系当班医生。由于医生刚结束查房,再次进入隔离病房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而患者的病情变化太快。为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和当班医生商量后,徐婷婷决定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实施抢救。在医生的指导下,她熟练地操作呼吸机,调整好各项参数。很快患者血氧升至95%,心率、呼吸、血压等也随之好转。她说:“一个班次下来,走路太多,四层鞋套通掉了3层,手套也因为打针挂水撕胶带,经常不小心被拉掉一块。但为了让患者得到精心治疗,这些都值得。” 这支“拼命三郎”的队伍之所以这么优秀,离不开护士长的带领。护士长史志雪自从来到黄石,即被聘为团城山院区1号楼六病区业务护士长。她一直身先士卒,第一个进隔离病区。她所主持的病房三区两道改造工作获得了感控组的大力赞扬。每天史志雪都会装备好自己进入隔离区,查看抢救车和除颤仪的记录,再跟责任护士床边交班。有一次早上,交班时走到11床黄大爷床边时,发现他排便了。老人有脑梗病史,一侧肢体活动不利,排泄物弄得床上、腿上都是。史志雪护士长亲自带领护士们帮他清洗秽物,更换床单,重新垫好尿不湿。一通忙碌下来,大家都气喘吁吁。闷热的天气,厚重的防护服,大量的出汗,让人有恶心的感觉,只能在走廊稍微平缓一下呼吸,又继续投入工作。离开病房脱下隔离服,里面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全部浸透。史志雪护士长笑称:“这时想到的都是不能让自己感冒,不能影响下面的工作。”因为病人还需要我们,这场战“疫”还没有结束。
在严寒的冬天,她中暑了
郭晨晨是无锡联勤保障中心东部战区总医院的一名护士。疫情发生后,她积极向医院递交请战书。这个平时爱说爱笑的姑娘,2月2日和战友们一起从南京出发“逆行”前往武汉,他们跟时间赛跑。与病魔竞速。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确诊患者。正在忙着转运患者的郭晨晨在转运完一半患者后因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加上高强度工作出现中暑,晕倒在岗位上。晕倒前她正忙着转运患者。为了能够第二天顺利收治患者,前一晚她和战友们只睡了三个小时,第二天一早便赶到医院,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二十分钟就汗流浃背,更是一口水都不能喝,就在返回转运下一个病人的时候,郭晨晨一阵寒颤,但意识尚清醒的她和自己暗暗较劲:“再坚持一下!”没过几秒,她突然感觉眼前一黑,双腿乏力,身子也随之往下倒。一旁的队友见状立即将她扶靠在轮椅上,第一时间将她送到病房。 “快把防护服脱掉,做一个详细检查。”队友们急切地说。“不,不用脱!”此时,郭晨晨慢慢清醒过来,她摆摆手,“物资紧张,多留一件是一件,歇一会儿就好了。”医院领导劝她轮换下来好好休息,郭晨晨谢绝了。经过短暂休整并通过了身体检查后,她又投入到医疗救治任务中…… 在抗疫第一线,这些勇敢的白衣战士们用智慧、力量和汗水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为患者奔忙,只为春暖花开,战疫之胜早日来临!
|